题目像一只无声的尺子,量着校园里的每一次不经意。坐在学长鸡上面写作文作业的画面,成了我最近的隐形药方。清晨的教室还带着露气,我把椅子推到前排,背靠木窗,心里却搅成一团棉絮。老师让我们把尴尬变成笔记里的骨架,把成长写成可被模仿的线索。我试着让自己安静下来,像对待一只刚出壳的小鸟,给自己一点空间,一点喘息。

讲台旁边摆着一个学长留下的鸡形摆件,形体夸张得像一个会说话的旁观者。某次我因为紧张,坐到了它的背上,笔记本像要从桌面飞起。我听见同桌轻轻笑出声,脸颊立刻热起来,像被钥匙拧开了一瞬的灯。我把注意力拉回纸面,指节发出轻响,纸面上的字也跟着抖。那一刻,我不再想着成就感,只想着把句子写清楚,让声音安静一点。
校园里的尴尬常常从一个误会开始。一次我把心里话寄给不熟的人,结果对方误解成了嘲讽。同学们在走廊里谈论考试,我却在心里数着自己错过的机会。写作任务像一面镜子,映出我对自我认知的薄弱处:缺乏肯定,太在意别人的目光。鸡摆件在桌角静默着,好像在提醒我别把害怕放大成全世界的声音。
有个深夜的对话改变了走向。好友把热水冲进杯中,温度把手指的冷意带走。她说成长不是一次完美的落笔,而是一次次敢于再起笔的选择。我们在宿舍楼顶看星星,风吹走了纸上的锈味,心事也被吹薄。回到桌前,我重新调整节奏,把叙述从个人自语改成对周围人的关注。那份尴尬变成了对细节的敏感,对同学的关怀,以及对未来的耐心。
写完这篇笔记,我知道自己离成熟还很远,却已经不再把尴尬视作灭顶之灾。那只鸡摆件变成一个看得见的记号,提醒我每次提笔时都要放慢速度,听见心脏的节拍。校园仍旧喧嚣,日子仍旧短促,但我学会在尴尬里站稳,学会把不完美留给明天,给成长留个名字。